2007年2月15日

蕭邦的鋼琴名曲(二)

蕭邦 第3號練習曲「別離曲」

本來練習曲是為磨練琴技而作的樂曲,通常只有技巧沒有靈魂,但蕭邦的練習曲鑿則不然,除了有艱難的旋律、和聲和節奏的技巧外,又注入了生命和感情,使曲中具備了詩的氣質,樂的感情和劇的情景,因此應該算是一種「靈感的練習曲」,是琢磨演奏表情與感情的作品。

第三號練習曲是蕭邦 27 首練習曲中最通俗動人的一首。這是他在華沙時的作品,他十九歲時喜歡上了一位同校(華沙音樂學院)的女生但由於生性羞怯,始終不敢對她一吐衷曲。當他決定離開祖國前往巴黎時,便在伊人面前彈奏了這首纏綿幽怨的鋼琴曲,向這位魂牽夢縈的少女告別---- 這便是別離曲名稱的由來。曲式仍是三段體,第一段是迷人的主題旋律,這段旋律被改編為管絃樂曲、小提琴曲﹑合唱曲、獨唱曲,早已家喻戶曉。中段樂曲上行下行,顯得焦躁不安。第三段則是第一段的反覆。



蕭邦 第6號波蘭舞曲「英雄」

瘦弱的體格,蒼白的臉容,華麗的衣著,溫文的舉止,倜儻﹑瀟洒,風度翩翩,加上特有的詩人氣質與細膩抒情﹑多愁善感的樂風,蕭邦的確風靡了巴黎上流社會的名媛貴婦。但如果以此而認為他是個女性化的﹑風花雪月型的﹑躲在象牙塔?做夢的作曲家,則是大謬不然的。蕭邦是樂史上難得一見的愛國音樂家,他熱愛他的祖國波蘭,傳說在他要離開華沙前往巴黎時,他的老師給他一坏祖國的泥土,要他不要忘記多難的祖國。而終其一生,他隨身攜帶著這坏「故土」,時刻以祖國為念,寫作了不少憂國傷時,反映家國之痛與熾烈激情,令人熱血沸騰的傑作。其中最著名的有聽到波蘭革命失敗,華沙淪陷時寫作的,具有石破天驚般氣勢的「革命練習曲」﹑「冬風練習曲」,以及波蘭舞曲「抗暴」﹑「軍隊」﹑「英雄」等等。這些音樂呈現了蕭邦豪壯的一面,給人的感動真是不可名狀。茲介紹「英雄波蘭舞曲」:波蘭舞曲原是發源於波蘭的一種三拍子中速度舞曲。蕭邦一共寫作了十五首波蘭舞曲,在這些舞曲中,一反他的其它作品的風格,表現了他豪俠﹑嚴肅﹑剛毅﹑勇猛的性格,其中第三號「軍隊」與第六號「英雄」,堪稱蕭邦此類作品中的雙璧,廣受世人的熱愛和贊譽。

「英雄」的開始是一段莊嚴的序奏,旋即引導出具有英雄風格的主題。這主題蒼勁有力,感人至深。那種氣勢聽過後很難叫人忘記。 進入中段後,氣氛一變,連續不斷的四連音下降音型,豪壯無比。最後返回開頭的主題,一直趨向壯麗的結尾。

電影「一曲難忘」就是描述蕭邦一生故事的音樂傳記片,片中即以此曲為開場音樂,又片中蕭邦初到巴黎,會見李斯特時,二人聯手合奏此曲,惺惺相惜的一幕,熱烈有力,真會叫人興奮屏息,熱淚盈眶。

李斯特比蕭邦小一歲,卻是當時巴黎樂壇上最出風頭的主腦人物。電影「一曲相思未了情」即演他的故事。下面就介紹他的名作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。樂段去。第二部份是甚為狂熱的快板,先由第一部中舞曲風輕快的曲調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