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2月15日

蕭邦 第1號鋼琴協奏曲

  蕭邦是古今最偉大的鋼琴音樂家,他一生只為鋼琴作曲。藉著琴韻,他表達了人世間所有悲歡的感情,而鋼琴也由於他才發揮了空前的表達能力,注入了新的生命,鋼琴與蕭邦幾已合而為一了。

蕭邦是波蘭人,但二十歲就離開帝俄治下的祖國,前往巴黎,以後就一直活躍於巴黎,直到三十九歲去世為止。蕭邦個性溫文柔弱,具有詩人敏感、熱情與憂鬱的特質,因此表現於音樂的,也充滿著高雃、感傷、細膩與浪漫的詩情。「鋼琴詩人」的稱呼實是恰當之至。

蕭邦只寫了兩首鋼琴協奏曲(就是鋼琴和管絃樂一同協奏的樂曲),其中又以第一號較為著名,雖未被列入所謂四大鋼琴協奏曲即:

貝多芬:第 5號鋼琴協奏曲「皇帝」

柴可夫斯基:第 1號鋼琴協奏曲

葛利格:A 小調鋼琴協奏曲

舒曼:A 小調鋼琴協奏曲

但無疑的,它應是同類作品中的逸品。這是蕭邦二十歲時,離開波蘭前往巴黎前的作品,曲中那飄緲的詩情,洋溢著年輕人特有的青春的活力與熱情,夢幻與感傷,瀰漫著典型的蕭邦的芳香,相信任何人,尤其是多愁善感的年輕人,一定會被曲中那份難以言宣的、濃郁的詩的氣息,與纏綿的感情,感動得心血洶湧,無法自已。

全曲有三個樂章,由於太長,我們只來聽聽第一樂章:

管絃樂漫長的導奏部份,把第一樂章的主要內容都呈示了出來,一開始便是帶點英氣而又略顯哀戚的第一主題,接著的第二主題正是典型的蕭邦風格,它使樂曲一下子沉入夢幻的氣氛中。再下去還有充滿柔情﹑升起又沉下﹑典雃流暢的第三主題,全曲就由此三主題交織幻化而成。當管絃樂逐漸沉寂,鋼琴清脆的音符驀然跳了出來,有力的演奏了第一主題後,立即沉入那夢幻般的第二主題,此時樂隊隱退,氣氛變得多麼優雃迷人!這種情緒,這種意境,正是蕭邦特有的風格。再下去,由輕輕囁嚅的鋼琴彈奏第三主題,蘊釀出一抹憧憬與嚮往,叫人心飛神馳,整個神思像被帶到了遠方。接下來是長大的展開部,管絃樂與鋼琴互相交織、追逐、支持、應答,幾個主題變換著出現,鋪陳出一種悠遠、迷離、悵惘、纏綿、難以言宣的浪漫情懷。看看不可收拾了,管絃樂又奏出開頭的主題,複示了樂曲的前段,像使飄忽的遐思又回到了現實。結尾之前有一段展示鋼琴技巧的裝飾奏,樂隊靜默著,任憑鋼琴自由的飛舞、馳騁,像要讓它把那惱人的愁緒盡情的宣洩掉。最後再淡淡的回顧一下開頭的主題,全樂章終於在兩聲和絃中結束。

沒有留言: